(2025)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舞评
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教育厅和青海广播电视台主办,青海省舞蹈家协会、青海大剧院承办的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于2025年6月2日至5日在青海大剧院盛大上演,现已圆满落幕!
为了充分发挥舞蹈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方面的突出作用,现开辟网上舞评专栏,旨在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舞蹈鉴赏平台。将陆续推出系列舞蹈评论文章,敬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关注。舞评仅代表作者观点。
让舞蹈成为文化寻根的诗篇
西宁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李 雯
在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的舞台上,每一届都有独特的亮点与鲜明的风格。历年赛事虽以展现青海各民族特色的作品为主流,今年却涌现出更丰沛的舞蹈佳作——若用关键词概括,可称为“内容多元、创意鲜活、演效飒爽”。从舞蹈类型看,民族舞的厚重、古典舞的雅韵、当代舞的张力,独舞的细腻、三人舞的协作……各类形式交织成一片艺术百花园。
而在这纷呈的舞台上,一组以“河湟文化”为内核的系列作品,成为本届大赛最醒目的新注脚。《灯影传薪》《河湟花棍》《河湟汤瓶谣》三件作品宛若三颗文化明珠,在聚光灯下串联起一条河湟文化记忆的诗意珠链。这场“河湟文化”的艺术转向,不仅为青海舞蹈艺术注入了更具纵深感的文化叙述维度,更以舞蹈语言为“非遗活化”提供了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样本——它唤醒的是沉睡的地域文化记忆,传递的是流淌在河湟血脉里的精神基因,更为大赛注入了一股既清新灵动又深沉厚重的文化力量。
舞蹈《灯影传薪》——光影叙事中的文化基因解码
《灯影传薪》将湟源排灯这一非遗项目,转化为舞台的叙事核心与灵魂碰撞。导演运用“框景”式的舞台调度,让排灯成为凝视历史与当下的窗口,舞者则化为灯影中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舞者们的身影在排灯阵列中若隐若现、穿梭流转。灯光渐明,映照出沧桑巨变的人生百态;光束聚焦,凸显了个体情感的细腻流淌。渐变流畅的纱质服装在灯光下化为流动的剪影,与古朴的排灯形成时空对话。舞姿勾勒形态,灯光参与叙事,好似百年市井的折射,又似历史车轮的轰鸣。炫丽的灯影更映照着河湟人智慧而坚韧的精神底色。
舞蹈《河湟花棍》——在童真视角下的非遗“活态”传承
这支少儿舞蹈的意义远超其稚嫩欢快的舞步。孩子们手持花棍跳跃、击打、穿梭,其调度充满自由的“游戏性”;时而围圈嬉闹,时而列队敲击,很有社火游行的行进感。这种非规整的、源于生活本身的动态,恰恰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注释”。鲜亮的服饰与清脆的童谣,以及棍棒敲击声,构成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符号,瞬间激活观众关于河湟社火的集体记忆。那喧天的锣鼓,翘首的张望,以及人群中的欢笑喜悦,一下子把节日的氛围捧在了观众的眼前。
作品以童真为滤镜,让古老步伐褪去沉重,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花棍”拥有敲开四方财的寓意,表达了河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孩子们一声声清脆而稚嫩的童谣中,舞姿渐渐落幕,敲击声逐渐悠远。留给我们的是,智慧的河湟人民期盼幸福生活的愿景。
舞蹈《河湟汤瓶谣》——用肢体语言诉说河湟谷地的人文画卷
这是一场关于“洁净”与“虔敬”的肢体仪式。舞者通过高举净礼器物“汤瓶”,来展示汤瓶的曲线美。作品以“倾水”动作模拟湟水河流淌的曲线,呼应河湟“三水交汇”,百姓安居乐业、河湟人民热爱生活。编导调动舞台一切的方式深谙汤瓶是成为民族精神的能指,也是对回族内在精神世界细腻而深刻的“图式化”呈现。托举汤瓶时的流线调度唯美轻盈,似云似水,好似生命流转,又似韵音悠长。那汤瓶长嘴壶中,流淌的不仅仅是圣洁之水,更是湟水河谷的文明乳汁。它是信仰,更是河湟大地共生交融的史诗。
河湟
舞蹈背后的河湟启示——让舞蹈艺术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性档案”
这三件作品从舞蹈理论层面来看,都精准地把握了地域文化与舞蹈的融合点,共同构成了一场“河湟文化”的集体苏醒。其特点在于:一是深掘“符号”,精准提炼出花棍、汤瓶、排灯等核心地域文化符号,并赋予其舞台生命力。二是运用调度叙事,将民间仪式、生活场景转化为有效的舞台语言。三是突出情感共鸣。无论是童真回忆、美好生活还是历史沧桑,都找到了直抵人心的肢体表达。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舞姿、舞美与灯光的完美结合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文化精神的外化载体。
此次青海原创舞蹈的“河湟转向”,是一次极具现实意义的本土文化深耕。事实证明:非遗的传承,需要的不仅仅是博物馆式的保存,更需要创造性的“肢体转译”。当舞者的肢体成为流动的河湟,当追光点亮百年未熄的情感火种,舞蹈便超越了娱乐,成为了一部用血肉之躯书写的关于“我们是谁”的深邃史诗。期待未来,青海舞蹈舞台能涌现出更多根植民族文化厚土、映照灵魂的原创舞蹈艺术佳作,让文化之光在薪火相传中愈发璀璨夺目!
-END-
青海省舞蹈家协会
地址:城西区五四西路1号
电话:0971-6306845
审核|王建青
编辑|李 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