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舞评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在6月4日晚于青海大剧院全部结束,颁奖晚会也在翌日晚隆重举行。连续三个晚上,我作为评论组成员在台下观赏了大赛的少儿组、群文组、专业组的决赛,每组比赛的赛后,还有幸参加了几位重量级评委老师对所有进入决赛的作品编导的点评大会。从头到尾近距离看到所有人辛勤的付出以及舞台上精彩的呈现,对于青海舞蹈界能够取得今天这样斐然的成绩,我作为跟舞蹈界距离颇远的圈外人也跟着激动和兴奋。
这三场精彩纷呈的原创舞蹈大赛,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示和深情礼赞。观众们看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牧民的豪情,也看到了在坚守非遗传承以及生态保护事业第一线的人们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和牺牲精神。来自草原深处的演员们以刚劲有力的肩部动作、舒展大气的步伐,配合悠扬的马头琴旋律,生动再现了套马、摔跤等生活场景。回族舞蹈巧妙融合了河湟谷地的地域风情,舞者们通过轻盈、含蓄的体态,富有韵律感的节奏,展现了回族人民的内敛、虔诚与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参赛作品中也有精彩的现当代舞大放异彩,比如青海大学的作品《望星河》,舞步设计匠心独具,展现了年轻人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现当代舞与民族舞蹈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青海文化版图的和谐画卷。
在生态保护主题的参赛作品中,舞者们通过极具象征性的肢体语言,配合冷色调的灯光和背景,深刻表达了守护“中华水塔”三江源的紧迫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在舞台上道具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主题感染力。在三个组别中,均有非常抢眼的生态保护主题作品,他们扮演的珍稀动物惟妙惟肖,随着音乐的起承转合展开故事主线,通过人与动物的互动传达着和谐共存的企盼。如:少儿组中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参赛的作品《大地之舞》,那些野外生灵们的圣洁和高贵在无声世界的孩子们演绎下更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传承非遗主题是本次大赛的一大亮点。多个作品通过深入挖掘,活态呈现了青海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古老技艺,更通过现代舞蹈语汇和舞台手段,赋予非遗以新的生命力。如:《灯影传薪》巧妙的将排灯技艺搬上了舞台,用跨越时空的对话讲述排灯的制作、展示与传承,通过动静结合的艺术形式,重现历史场景和民俗风情,展现了青藏高原人民对乡土的热爱、对太平盛世的赞颂。
舞蹈的繁荣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艺术享受具有多维度、深层次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娱乐消遣。它渗透到社会肌理、精神世界和经济发展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恰似一场温润的雨和煦的风,吹进了青海省内所有舞蹈爱好者以及职业舞者的心田。在舞台上,职业舞者专业的素养自然能够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更难能可贵的是来自民间的业余团体,或许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一个舞蹈的梦想,只是囿于种种原因未能圆梦。但有赖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各方对文化的促进,那颗舞动的心终于有机会绽放出夺目的风采。在群文组参赛作品《青之约》中,我很难相信舞台上那美丽翩然的黑颈鹤表演者竟然都是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阿姨们出演的。
由此看来,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舞蹈不仅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全民健身途径,而且为不同年龄、背景的人群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促进了社会融合与包容。舞蹈的繁荣绝非锦上添花,而是关乎人民身心健康、精神富足、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的大事。支持和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投入更多资源于舞蹈教育、创作、演出和普及,对于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让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成为一场充满美感、情感与连接的“舞蹈”。
我觉得大赛组委会特别用心的是邀请评委老师们对所有的参赛作品编导的点评环节。整个点评不公开,所以评委老师可以“一对一”一针见血的指出作品的瑕疵与不足供编导参考,并对作品的修改和提高给出了自己独特的意见建议。这个环节是在青海大剧院的贵宾会议厅召开的,本来会议室只有十把椅子,但是参会的人每次少说四五十人。年轻的编导们索性簇拥着五位评委老师席地而坐,五位温文尔雅的评委老师声量并不高,但是全场总是鸦雀无声,所以老师的每一个字大家都听的特别清楚。人类文明之所以传承至今,靠的就是这种如信仰般热忱纯粹的传承精神。有那么十几分钟,大剧院跳闸了,点评被迫中断,但是现场没有一个人想离开,组委会立即找来了几盏台灯,每位评委老师身边放一盏,地面上促膝而坐的编导们怀着敬仰和期待的眼神注视着他们心中的高山,那场面,令在现场的我震撼不已,这不就是星星之火在燎原么?
虽然这是一次比赛,但是大赛的成绩似乎成了最不重要的存在。这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高立意的艺术联欢,它不仅集中展示了青海各民族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通过多样化的主题表达,彰显了青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担当以及对文化遗产的自觉传承。大赛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了文化认同,振奋了民族精神,也为青海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发掘了人才、积累了经验、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创新性传承和主题性创作方面将拥有更大的可能性。期待未来有更多扎根青海沃土、反映时代精神、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舞蹈精品涌现,让青海各民族舞蹈这朵高原奇葩,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END
青海省舞蹈家协会
地址:城西区五四西路1号
电话:0971-6306845
审核|王建青
编辑|李 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