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舞评 |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舞评之八
最新动态
舞评 |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舞评之八
2025-07-151

(2025)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舞评


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教育厅和青海广播电视台主办,青海省舞蹈家协会、青海大剧院承办的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于2025年6月2日至5日在青海大剧院盛大上演,现已圆满落幕!

为了充分发挥舞蹈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方面的突出作用,现开辟网上舞评专栏,旨在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舞蹈鉴赏平台。将陆续推出系列舞蹈评论文章,敬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关注。舞评仅代表作者观点。



舞动时代芳华



——观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有感

青海省艺术研究所  张巍

COMPETITION


在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之际,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及青海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于六月在夏都西宁圆满落幕。作为青海舞蹈界的盛事,大赛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交融的艺术盛宴,更为全省舞蹈工作者与爱好者搭建起了交流互鉴的平台。赛事以深化青海“五个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弘扬为核心,为省内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其影响力必将在青海舞蹈事业的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

自2018年创办以来,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已历经四届沉淀,现已成为省内专业性强、参与度广泛的舞蹈品牌赛事。本届大赛经省舞蹈家协会统筹策划,历时半年精心筹备,最终于六月在青海大剧院盛大启幕。赛事设专业组、群文组、少儿组三个组别,吸引69个单位报送109件作品,经初评筛选47件入围决赛。经过三场激烈角逐,各组别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及特别奖,所有参赛团队以精湛的舞台表现力,展现了青海舞蹈的多元面貌。本人在观后深有感触,谨就此谈几点体会,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赛事规格与氛围:专业引领下的全民共鸣

为确保赛事公平性与权威性,组委会特邀郭磊、朴永光、沙呷阿依、张荪、郝继伟5位全国知名舞蹈专家担任评委,以专业视角为作品把脉,有效提升了赛事的行业认可度与影响力。宣传层面,大赛通过省内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及西宁市公共文化云平台等渠道,以线上直播、短视频花絮、决赛实况等形式全方位传播,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专业与大众共鸣”的传播效果,进一步扩大了青海原创舞蹈大赛品牌的公众认知度。

二、专家点评:直面问题的“创作诊疗”

为推动本土舞蹈创编水平提升,大赛组委会在各组别决赛后随即召开“作品点评会”。评委团队以“直面问题、聚焦提升”为原则,摒弃泛泛表扬,直指作品在题材挖掘、编排逻辑、文化表达等方面的短板,并针对性地提出修改建议。这种“精准诊疗”式的点评,为省内编导提供了清晰的创作方向,助力青海舞蹈作品向更高艺术水准迈进。



三、作品题材与质量:传统根脉与时代精神的交响

本届大赛作品呈现出“题材多元、质量齐升”的特点,涵盖民族民间舞、当代舞、街舞等多个门类,既有对非遗文化的活化传承,也不乏对现实题材的深刻观照。例如:《灯影传薪》 以非遗传承为内核,通过民族民间舞语汇再现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折箭凝心》 融合蒙古族舞蹈元素与现代编排技法,诠释草原人民守护家园的集体记忆;《觉如》 以《格萨尔史诗》“赛马称王”为蓝本,展现英雄格萨尔王以智慧、勇气与胸怀凝聚部族、团结一心的传奇历程;《青海湖畔·黑颈鹤》 以高原精灵为意象,以肢体语言传递生态保护的时代主题。

由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创作的《史诗·印》给人留有深刻印象。该作品以《格萨尔》史诗为精神内核,以“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为创作载体,通过男女群舞的时空对话,构建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印经板承载着史诗的母体记忆,经卷延展着文明的子嗣脉络,舞者以身体为媒介,在古老技艺与现代语境的碰撞中,让凝固的文字重新流淌成歌。这种将藏族舞蹈语汇、非遗符号与现实题材熔于一炉的创作,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呈现出一幅歌颂非遗传承、坚守民族传统文化,展现新家园美好画卷的一次生动实践。《史诗·印》给我们的创作有以下3点启示:

一是题材选择的文化深度。《格萨(斯)尔》作为“东方的荷马史诗”,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英雄叙事承载着藏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则是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的传统工艺,见证了藏文化从寺院到民间的传播历程。作品将两大非遗元素交织,既赋予史诗以具象的视觉载体,又让古老印刷术在舞蹈中焕发新生。

二是编排手法的创新融合。编导巧妙平衡民族语汇与现代技法:以刚劲顿挫的舞步模拟雕版镌刻的节奏,粗粝的木纹中翻涌着战马蹄声与雪山风暴;女孩手执流转的经卷,以柔韧的肢体演绎文字的舒展与重组,羊皮纸上的偈语在指尖化作虹光。这种“刚柔并济”的动作设计,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又凸显了当代传承者的灵动。

三是音乐与舞美的精准烘托。音乐创作紧扣“史诗”与“印刷”双重主题,以藏地传统乐器与现代编曲技法融合,节奏随情节推进层层递进;灯光也是紧紧围绕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发展精心设计,实现了“舞乐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四、反思与展望:青海舞蹈的突围之路

尽管本届大赛亮点纷呈,但仍存在可提升空间:

少儿组创作成人化倾向:部分作品未能立足儿童视角,动作设计与情感表达过度模仿成人,削弱了童真本真。

题材同质化与深度不足:对本土文化内涵的挖掘仍不同程度停留在表层符号,现实题材作品的叙事力度与思想性有待加强。

舞种多样性与专业度失衡:街舞、拉丁舞等现代表演形式占比偏低,部分作品在音乐制作、舞美服饰等环节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未来,青海舞蹈创作需在以下方向着力:一是坚守“童真本位”,推动少儿舞蹈回归童心童趣。二是深化文化根脉的挖掘,避免符号化表达,赋予传统题材以当代解读。三是鼓励舞种创新融合,提升创作团队的综合素养,让青海舞蹈在守正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既是对青海舞蹈发展成果的一次检阅,更是对未来创作方向的指引。期待青海舞蹈工作者以此次大赛为契机,深耕本土文化沃土,勇攀艺术高峰,用更多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书写新时代青海舞蹈的华彩篇章。


END

青海省舞蹈家协会


地址:城西区五四西路1号


电话:0971-6306845

审核王建青

编辑|李  娴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