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舞评 |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舞评之十
最新动态
舞评 |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舞评之十
2025-07-241

(2025)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舞评

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教育厅和青海广播电视台主办,青海省舞蹈家协会、青海大剧院承办的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于2025年6月2日至5日在青海大剧院盛大上演,现已圆满落幕!

为了充分发挥舞蹈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方面的突出作用,现开辟网上舞评专栏,旨在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舞蹈鉴赏平台。将陆续推出系列舞蹈评论文章,敬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关注。舞评仅代表作者观点。




舞蹈的技艺、故事与内在逻辑

——评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

青海省艺术研究所  辛秉文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的盛大举办,既是对青海舞蹈教育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创作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阅,也是舞蹈技艺交流与编创理念碰撞的学术盛会。在观摩本届大赛少儿组、群文组及专业组的精彩角逐后,笔者选取部分舞蹈作品,结合赛事亮点浅谈几点观赛感悟。


首先,本届大赛的参与单位涵盖各级各类学校、文化馆及专业院团,分别代表学校舞蹈教育、群众舞蹈普及与专业舞蹈技艺三大领域。这种多元化构成不仅形成了融合教育性、专业性与群众性的参与格局,更直观彰显了赛事广泛的社会动员力与文化辐射力。大赛期间,青海大剧院座无虚席,每当舞台呈现高光时刻,全场掌声雷动、喝彩不断,热烈氛围贯穿赛事全程。

其次,本届大赛各参赛组别鲜明展现了各自的艺术定位,更凸显了编导的匠心巧思。以少儿组为例,青海省青少年活动中心选送的《金色的云朵》颇具代表性:作品以少儿金曲《上学歌》变奏曲为主旋律,通过直观的舞蹈语汇、场景设计与叙事结构,构建起无需复杂解读的情感通道,让观众能迅速沉浸其中。作品不仅生动再现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与精神风貌,更以童真视角搭建起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带领观众重温童年记忆,实现了“拾光重现”的审美沟通。

值得关注的是,格尔木青少年活动中心《温都苏》、德令哈悠音艺术培训学校《燃饭香里跳童谣》、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草原垒梦》、西宁少年宫《河湟花棍》等作品,均依托本土民族文化语境,将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编创手法相融合。这些作品在音乐编排上实现民族音乐与舞蹈技艺的深度耦合,配合特色服饰与精心设计的舞台美术,构建出极具地域辨识度的文化场景。其叙事逻辑清晰自洽,艺术表达直观有力,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少儿组中,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的《大地之舞》尤为亮眼。作品通过模仿动物姿态的舞蹈语汇,展现青海独特的生态之美,呼应“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时代命题。表演中,四位教师从不同方位进行专业引导,既保障了特殊儿童对舞蹈意蕴的精准呈现,也体现了特殊教育中艺术赋能的独特价值。孩子们以真挚的演绎传递出对生命的热爱,这份超越技巧的艺术表达赢得全场热烈掌声,堪称社会对特殊教育成果的最动人礼赞。笔者认为,我们在创编少儿舞蹈方面不需要过多的抽象思维,就要将传承传统文化放在首位,结合表演者的自身特质,展现其审美价值,这也是艺术自觉中的文化特性、艺术自身需要和个体生命的独特属性与价值体现。



在群文组的舞蹈比赛中,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选送的《青海湖畔·黑颈鹤》别具深意,舞蹈中既不叙述传统文化,又不赘述思维理念,而是很有用意的将青海地域特色中的靓丽名片——青海湖与环湖生态中黑颈鹤灵动的舞蹈完美相谐,藏族姑娘与黑颈鹤的舞蹈中创设故事性,也展现出该舞蹈的内在逻辑关系。在精湛的舞蹈技艺情态表现中,娓娓道来的讲述舞蹈故事的矛盾冲突,内在结构中有逻辑联系,突出了时代主题,迎合了青海省打造生态旅游高地和“高原蓝宝石”青海湖的主旋律。音乐方面,不嫁接原有的元素,而是结合环湖音乐特色精心创作,变成了舞蹈诗化的情景舞蹈剧作。此外,贵南县《弓鸣藏韵》、化隆县《筛·情》、贵德县《哈依哈·则柔谣》及省文化馆与西宁艺术实验中学联袂创作的《灯影传薪》等作品,均立足地域文化根脉。这些作品依托各地文化部门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系统性挖掘、保护性传承与创新性研究,将非遗元素、民俗符号转化为富有当代审美的舞蹈语汇,既坚守文化本真性,又彰显时代创造力,共同构成群文组赛事中“传统活化”的多元景观。




舞蹈艺术绝对是一种肢体语言审美,“为艺术而艺术”是追求自身规律的特征。专业组比赛中,海西州民族歌舞团创排的《折箭凝心》、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创排的《史诗·印》、海南州民族歌舞团创排的《牧云者》、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创排的《觉如》等佳作,共同构成本届赛事的艺术巅峰。这些作品在创编立意、音乐编排、肢体技艺与情感表达的维度上,均树立起示范,既多维呈现出青海舞蹈艺术的发展高度与创作视野,亦引导观众怀揣鉴赏与审视的目光,在赞叹之余更生发出对青海舞蹈艺术未来发展的无限期许。





最后,值得我们深思与反问的是——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的成功之处在于何处?笔者认为,这些优秀的舞蹈作品离不开青海省舞蹈家协会的严谨治学和“以人民为导向”的责任。青海省舞蹈家协会主席、舞蹈家刘淑清说:“我们的舞蹈编导不能一味地沉醉在过去的辉煌或掌声中,而是要有寻找不足、追求更美和敢于求索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拓展青海舞蹈艺术的发展空间,实现自我艺术形态与价值的独立地位,这也是衡量编导与舞者个体生命价值的维度。”

艺术是满足人类感性精神活动的情感需求。舞蹈艺术中的技艺、故事与逻辑关系,让舞蹈者与观众同样具有愉悦、塑造、升华等功能,深入发展专业化的舞蹈技艺,是人类情感活动专业化、精致化、系统化的特质开发与审美拓展。


END

青海省舞蹈家协会


地址:城西区五四西路1号


电话:0971-6306845

审核王建青

编辑|李  娴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