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
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教育厅和青海广播电视台主办,青海省舞蹈家协会、青海大剧院承办的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于2025年6月2日至5日在青海大剧院盛大上演,现已圆满落幕!
为了充分发挥舞蹈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方面的突出作用,现开辟网上舞评专栏,旨在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舞蹈鉴赏平台。将陆续推出系列舞蹈评论文章,敬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关注。舞评仅代表作者观点。
壮志凌云少年时 扬帆启航正当时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少儿组评析
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高莉
在青海大剧院的华彩舞台上,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少儿组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少儿舞蹈艺术的天空。这场汇聚了全省14支舞蹈队的赛事,是一次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艺术盛会。孩子们用灵动的肢体、纯真的情感,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舞蹈画卷,不仅展现了青海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更彰显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为青海舞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文化传承的生动演绎
在此次大赛中,众多作品巧妙地将青海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舞蹈之中,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诠释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板凳上的绣梦桥》聚焦于青海民间手工艺刺绣艺术,将孩子们坐在小板凳上看长辈刺绣、自己尝试学习刺绣的生活场景搬上舞台。舞者们通过细腻的肢体动作,模仿飞针走线的姿态,生动地展现了刺绣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舞台上,孩子们身着精美刺绣的服饰,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舞动,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刺绣世界。作品不仅展现了刺绣艺术之美,更揭示了传统手工艺在代代相传中与人们成长的紧密联系,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青海社火为题材的《河湟花棍》,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生动传承。社火作为青海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舞蹈中,孩子们手持花棍,以活泼欢快的舞步、矫健有力的身姿,演绎着少年拜师学艺、传承社火技艺的故事。从最初的懵懂好奇到后来的坚定执着,孩子们通过舞蹈将非遗传承人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社火这一古老民俗活动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二、多元题材绘就多彩世界
大赛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自然景观、民族特色、生活趣事等多个领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少儿舞蹈世界。
爱国教育题材的《小小红船心中航》,以庄重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拉开了大赛的序幕。孩子们用稚嫩的身体塑造出红船的形象,通过整齐划一的动作和充满激情的演绎,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传递出少年儿童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信念。舞台上,肃穆的场景造型与庄重的红色背景相互映衬,孩子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祖国的热爱,让观众深受感动和鼓舞。
《金色的云朵》《小雪人?蒙蒙》和《汗青格勒》等作品,以大自然为主题,展现了青海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在《金色的云朵》中,孩子们身着彩色的服装,如同天空中飘浮的云朵,在舞台上轻盈地飘动、变幻,以优美的舞姿描绘出云朵的灵动之美。《小雪人?蒙蒙》则充满了童趣,孩子们通过活泼可爱的表演,将雪人嬉戏玩耍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银装素裹的冬日世界。《汗青格勒》以蒙古族的生活为背景,小舞者们身着绚丽的蒙古族传统服饰,在激昂的音乐声中,以奔放的舞蹈动作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的豪迈生活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民族特色的服装、独特的舞蹈动律以及悠扬的民族音乐,共同营造出浓郁的民族风情,让观众领略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代舞蹈《追光》则展现了当代少儿对梦想的追求和探索精神。作品大胆运用手电筒这一简单的道具,通过孩子们巧妙的操作,创造出了非凡的视觉追踪效果。舞台上,灯光闪烁,孩子们在光影中穿梭、跳跃,她(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象征着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追光》不仅在舞蹈形式上具有创新性,更在主题表达上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
三、艺术表现的张力与共鸣
尽管参赛的孩子们年龄尚小,但在舞台上所展现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却令人惊叹。她(他)们用纯真无邪的笑容、专注投入的眼神以及灵动自然的肢体动作,将每一个舞蹈作品的情感和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现场观众的心。
在《心有翎兮》中,孩子们头戴翎羽,模仿京剧演员的身段和动作,将京剧翎子功巧妙地融入舞蹈之中。通过灵动的转身、轻盈的跳跃以及对翎子的灵活运用,展现出了戏曲的韵味和魅力。在表演过程中,孩子们的表情丰富多样,时而娇羞,时而俏皮,时而坚定,将角色的情感变化细腻地展现出来。她(他)们的表演不仅让观众欣赏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之美,更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温都苏》中,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和骨节发出的独特声音,为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氛围。孩子们在舞蹈中,充分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她(他)们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如骏马奔腾、雄鹰展翅,充满了力量感。同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也传递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整个作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染。
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大地之舞》,这部作品的舞者均来自特殊学校。尽管在身体上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舞蹈的热爱,在舞台上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舞台四个角落的四位身着白色长裙的女孩,通过奋力舒展身体为舞者们提供提示,而舞者们则凭借着敏锐的感知力,准确地把握节奏和动作。她(他)们用肢体语言诉说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观众们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无不被孩子们的坚韧和执着所打动,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大地之舞》不仅展现了特殊儿童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更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它能够跨越身体的障碍,传递出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坚定的希望。
四、教育与成长的舞台
此次大赛不仅仅是一场舞蹈技艺的比拼,更是一个促进少儿全面发展、实现教育与成长目标的重要平台。通过参与比赛,孩子们在多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从舞蹈技艺方面来看,孩子们在日常的训练和排练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舞蹈动作、技巧,提高了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表现力。她(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反复的练习,逐渐克服了困难,实现了自我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舞蹈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她(他)们今后在舞蹈艺术道路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心理素质方面,舞台表演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面对台下众多的观众和评委,她(他)们需要克服紧张和恐惧情绪,勇敢地展现自己。通过这次的舞台实践,孩子们逐渐变得自信、从容,心理素质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在比赛中,无论是获得奖项的喜悦还是面对失败的挫折,都将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她(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此外,大赛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舞蹈排练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团队成员的个性和差异,通过团队的力量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将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她(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展望未来的舞蹈之星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的成功举办,为青海少儿舞蹈事业的发展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这些怀揣着舞蹈梦想的小小舞者们,如同点点繁星,在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少年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青海舞蹈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小舞者们将继续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追求卓越。她(他)们将以此次大赛为起点,更加努力地学习舞蹈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少儿能够受到大赛的影响和启发,加入到舞蹈学习的行列中来,为青海舞蹈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大赛的成功举办也为青海舞蹈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教育部门和舞蹈培训机构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少儿舞蹈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教师,完善舞蹈教育体系,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舞蹈教育资源。同时,要鼓励舞蹈创作者深入挖掘青海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少儿舞蹈作品,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舞蹈学习素材。
总之,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艺术盛会,它见证了青海少儿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小舞者们在未来的舞蹈生涯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为青海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END
青海省舞蹈家协会
地址:城西区五四西路1号
电话:0971-6306845
审核|王建青
编辑|李 娴